问题详细描述:
小肠肿瘤要做什么检查?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1.血常规 在肿瘤出血的情况下可出现贫血表现,如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降低;并发腹腔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粪便隐血试验 可为持续阳性。
3.尿5-羟胺吲哚乙酸和血液5-羟色胺测定 如果临床表现为类癌综合征,定量测定尿液5-羟胺吲哚乙酸和血液的5-羟色胺水平可确定诊断。
1.小肠钡剂造影 传统钡剂造影由于钡剂在小肠充盈不连续,影像迂回重叠和小肠蠕动快等原因,正确诊断率仅50%。目前通过改进造影方法提高了诊断率,但小的肿瘤漏诊率仍高。
(1)小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口服钡剂和发泡剂,待钡剂行将充盈大部小肠时,给予盐酸654-2,2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使肠管松弛、蠕动停止后分段加压检查肠管。能更好显示病灶部位小肠黏膜改变。提高诊断正确率。临床常应用。
(2)钡剂甘露醇造影:用20%甘露醇250ml将钡剂稀释成混悬液口服。由于肠蠕动加快,钡剂迅速到达小肠便于快速显影。此法优点为显影迅速,清楚显示肠管蠕动和外形,如出现不能解释的钡剂通过缓慢或肠段扩张,可能为肿瘤的征象。但不能显示黏膜内较细小的病灶。
(3)小肠分段造影:经胃管向十二指肠远侧注入钡剂和发泡剂,对小肠分段检查造影,显示病变肠段狭窄、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内龛影,黏膜不规则,或肠管外压性变化。本法操作较繁杂、费时,病人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
小肠肿瘤X线影像表现有:①充盈缺损;②肠袢推移;③龛影;④软组织阴影、黏膜形态改变、肠壁僵硬和蠕动迟缓;⑤肠管狭窄、套叠或梗阻。肠恶性淋巴瘤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可呈现动脉瘤样变化,肠壁增厚,肠管缩小,呈多发性结节状狭窄。
2.纤维内镜检查 应用内镜检查小肠病变,由于操作困难,成功率较低;同时因受内镜视野所限,诊断率亦不高。近年虽改进了内镜和检查方法,诊断率仍不满意。
(1)十二指肠镜或儿童结肠镜:能较清楚观察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60cm以内的空肠。纤维结肠镜经回盲瓣窥视末端回肠。对远端空肠和近端回肠只能用纤维小肠镜,但插入的成功率极低。
(2)探头型小肠镜(sonda enteroscopy):为直径5mm、长2600mm或直径6.8mm、长2760mm的前端带气囊或探头的小肠镜,插入胃后随胃肠蠕动将小肠镜带到小肠,约50%病例内镜能到达回肠远端,但由于视域限制,仅能窥视50%~70%小肠黏膜。
(3)小肠镜-钡灌肠检查:即在小肠镜检查完毕,经小肠镜置入导丝,退出肠镜,用不透X线的导管经导丝插入小肠,注入钡剂,行常规小肠钡透检查。小肠镜与钡剂同时检查能互补各自不足,避免两次检查的痛苦,诊断率提高到70%。
3.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适用于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通过血管异常分布的影像推断肿瘤的性质和出血部位。平滑肌肿瘤、血管瘤和恶性肿瘤特异的影像学所见,有助于诊断。对经内镜检查排除来自食管、胃、结肠的消化道出血病例,出血量>0.5ml/min者,可行紧急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出血部位见造影剂异常浓聚,或动、静脉分布异常。恶性肿瘤动脉造影的影像特征是:①见浸润或被推移的血管;②有新生血管生成;③肿瘤呈囊性变或坏死时,造影剂于该区形成“湖”、“池”、“窦”;④肿瘤包绕致血管狭窄、闭塞;⑤毛细血管灌注时间延长或通透性增高,出现肿瘤染色影;⑥动静脉分流。本法对出血病例的确诊率为50%~90%。
4.B型超声检查 为使检查时不受肠内容物干扰,超声检查应在钡剂检查前进行。检查前1天晚餐仅进半流食,睡前服缓泻剂,必要时可清洁灌肠。空腹状态下全腹常规扫查后,疑有肿块或肠壁增厚的病例饮水500ml,30min后每隔10~15min检查1次,通过水的流动能较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与肠壁关系、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同时亦可显示远处转移情况。充盈状态下正常肠壁厚约3mm,一般不超过5mm。必要时可在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但操作中应注意避免损伤肠管或血管。
5.腹部CT和磁共振(MRI)检查 某些小肠肿瘤如脂肪瘤、平滑肌肿瘤、恶性淋巴瘤有特定的CT和MRI影像学所见,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同时尚能判定有无腹腔内淋巴结、肝、脾等器官转移。但小的肿瘤不能显示其特有的CT、MRI影像。CT检查可了解肿瘤大小、位置及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根据肿瘤组织密度推断其性质。口服造影剂作CT扫描,可显示肠腔不规则、破坏、龛影和窦道等异常,并可清楚显示向腔外扩展的软组织肿块和局部淋巴转移。对于腔外型肿瘤,常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巨大肿块,压迫邻近肠管,亦可显示肿瘤坏死、液化和囊性变。CT检查还可用于恶性肿瘤分期:
Ⅰ期:腔内肿块,管腔壁不厚(正常小肠壁<5mm)。
Ⅱ期:管壁增厚(>10mm),不侵犯邻近脏器,无淋巴结转移。
Ⅲ期:壁增厚并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可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
Ⅳ期:有远处转移。
6.99mTc标记红细胞扫描 适用于慢性、小量出血病例。通过核素在肠道内聚积,推断胃肠道出血部位。99mTc标记的红细胞注入体内24h后,逐渐被肝、脾清除,如此期间有血液外渗,在血液聚积区显示热点。此法对出血速度慢、每分钟出血量>0.1ml的病例,能显示出血部位,诊断价值优于动脉造影。但必须连续多次检测,否则进入肠道的核素在扫描时已向远侧移动,不能精确定位。
7.双腔气囊管插入检查法 带气囊的导管经鼻插入小肠后,随小肠向远侧蠕动,逐段吸取小肠内容物行细胞学和常规检查,以确定出血部位和查找肿瘤细胞。对可疑肠段则在X线透视下注入造影剂,观察该段肠管壁和黏膜的改变。因操作繁杂、费时,且肠内容物的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和正确率亦不尽人意,临床应用不多。
8.腹腔镜检查 近年有报道经腹腔镜观察各段小肠,切取部分病变肠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并行病理检查,尤其在恶性淋巴瘤与Crohn病鉴别困难时有一定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