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细描述:
小儿重症肌无力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小儿重症肌无力?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小儿重症肌无力一般分为3型:
1.新生儿一过性重症肌无力(transient neonatal myasthenia gravis) 是发生于患重症肌无力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的一过性肌无力。仅见于母亲患MG所生的新生儿,发生率为该类母亲所生新生儿的1/7。患儿出生后数小时至3天内出现肌无力,均出现球部肌肉麻痹,表现哭声低弱,吸吮、吞咽及呼吸困难,面肌无力,主动运动可减少。半数患婴全身性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及深反射减弱或消失,通常无眼外肌麻痹。其症状与母亲患病的时间及妊娠期治疗与否无关。易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所缓解,但多数病例症状不著,可自行缓解。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周,一般半个月后病情可缓解。患儿血中nAchR-Ab可增高,重症者也可以死于呼吸衰竭。
2.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ongnital myasthenia syndrome) 是指非重症肌无力母亲所生婴儿发生的重症肌无力,本病与常染色体遗传有关,同胞也常患此病。多数病例胎动即弱,出生后以对称、持续存在、不完全眼外肌无力和上睑下垂为特点,血清中无nAchR-Ab。病程一般较长,少数患儿可自行缓解。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哭声低弱、喂养困难。本型初发时症状较轻,诊断常比较困难。少数病例可自然缓解,但多数常持续时间长,症状不重而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反应很差。
3.少年时重症肌无力(juvenile myasthenia gravis) 为后天获得性肌无力,是小儿重症肌无力中最常见的一型。发病年龄为2~20岁,多数于10岁以前发病。女∶男为2~6∶1,发病可以为隐匿性,也可以急性起病,常为急性发热性疾病所诱发。可以查到血清中nAchR-Ab。国外病例大多在10岁以后发病,以全身型为主,而国内资料与香港及日本报道发病多在幼儿时期(2~3岁),眼肌型为主。此为儿童MG最常见的类型,现重点叙述如下。
(1)临床特点:本病起病隐袭,也有急起爆发者。首先受累者常常为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最常见者为上睑下垂,少数以球部肌肉无力或四肢躯干肌肉无力为首发症状。肌无力的症状及体征均为晨轻暮重,亦可多变,后期可处于不全瘫痪状态。肌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一般无肌萎缩,无肌束颤动,腱反射正常或减弱,无感觉障碍。个别病例以急性暴发型肌无力起病,多见于2~10岁小儿,既往无肌无力病史,以呼吸衰竭为首发表现,在24h之内出现急性延髓性麻痹,应注意与脊髓灰质炎及暴发性脑神经型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
眼外肌最常受累,常为早期症状,亦可局限于眼肌。睁眼无力、上睑下垂多为双侧,也可为单侧。眼外肌无力时眼球运动受限,常伴斜视和复视、甚或眼球固定不动。眼内肌一般不受影响,瞳孔反射多正常。称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球部肌肉受累时面肌,舌肌,咀嚼肌及咽喉肌亦易受累。软腭肌无力,发音呈鼻音,谈话片刻后音调低沉或声嘶。常表现为吞咽及发音困难、饮水呛咳、咀嚼无力,舌运动不自如,无肌束颤动,面部表情呆板,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颈部无力等,或因发生急性呼吸功能不全而猝死。
颈肌,躯干、四肢肌无力时易疲劳,严重时呼吸肌受累。尤其以肢体近端无力明显,表现抬头困难,用手托头。胸闷气短,洗脸,穿衣乏累,行走困难,不能久行。有的只表现两下肢无力。腱反射存在,无感觉障碍。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本病主要累及骨骼肌,也可有心肌损害,但多无明显主诉,而文献报道MG患者尸检25%~50%有心肌损害。重症肌无力伴有其他疾病,如胸腺瘤,其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少数伴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等。
半数病人在病程早期经历过1次以上的缓解期。精神创伤、全身感染、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及过度劳累等可使症状加重。
(2)MG分型:为标明MG肌无力分布部位,程度及病程,一般还采用Ossernen改良法分为以下类型:
Ⅰ型(眼肌型):病变仅眼外肌受累,临床多见,更多见于儿童。
Ⅱ型(全身型):ⅡA型表现眼、面和肢体肌无力;ⅡB型全身无力并有咽喉肌无力,又称延髓性麻痹型。
Ⅲ型(爆发型):突发全身无力,极易发生肌无力危象。
Ⅳ型(迁缓型):病程反复2年以上,常由Ⅰ型或Ⅱ型发展而来。
Ⅴ型(肌萎缩型):少数病人有肌萎缩。
本病病程迁延,其间可缓解,复发,或恶化。感冒,腹泻,激动,疲劳,月经,分娩或手术等常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危象,危及生命。
(3)MG危象:是指肌无力突然加重,特别是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及咽喉肌严重无力,导致呼吸困难。多在重型基础上诱发,感染是危象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伴有胸腺瘤者易发生危象。危象可分为3种:
①肌无力危象:为疾病本身肌无力加重所致,此时胆碱酯酶抑制剂往往剂量不足,加大药量或静脉注射腾喜龙(依酚氯铵)后肌力好转。常由感冒诱发,也可发生于应用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剂(如链霉素),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胸腺放射治疗或手术后。
②胆碱能危象:是由于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使ACh免于水解,在突触积聚过多,表现胆碱能毒性反应:肌无力加重,肌束颤动(烟碱样反应,终板膜过度除极化);瞳孔缩小(于自然光线下直径小于2mm),出汗,唾液增多(毒素碱样反应):头痛,精神紧张(中枢神经反应)。注射腾喜龙(依酚氯铵)无力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加重。
③反拗性危象: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暂时失效,加大药量无济于事。儿科无此危象的报道。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于表现不典型者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确定是否重症肌无力 主要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特点即受累骨骼肌活动后疲劳无力,眼部受累最常见,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缓解。此外可进一步进行下列之一检查确诊。
(1)疲劳实验(Jolly实验):令患者做受累肌群的持续运动(或收缩),如睁闭眼睑、眼球向上凝视、持续吸气、咀嚼或双臂侧平举等动作,常在持续数十秒钟后迅速出现眼睑外翻、复视明显、咀嚼无力或两臂下垂等症状,此等反应即为肌疲劳现象。
(2)抗胆碱酯酶实验:疲劳实验改善不明显者可肌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或腾喜龙实验。
(3)神经重复频率刺激实验和单纤维肌电图检查。
(4)血清nAChRab的检测:该检测是MG诊断重要的参考依据,若阳性者有助于诊断,阴性者不能排除MG。眼肌型、儿童MG病例nAChRab多阴性。
(5)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MG。
2.明确是否合并胸腺瘤 成人病例约75%胸腺增生,15%MG合并胸腺瘤;儿科病例8.4%合并胸腺增生,2.2% MG合并胸腺瘤。肿瘤常位于前上纵隔,除表现肌无力,一般无占位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易漏诊。胸腺瘤多见于40岁以后男性患者,肌无力症状较重,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易发生危象。侧位或正位X线胸片偶可发现异常,纵隔CT扫描可直接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状,与临近器官的关系。免疫学检查:CAEab(又称胸腺瘤相关抗体)对MG患者提示胸腺瘤具有重要价值。MG合并胸腺瘤CAEab阳性率高达80%~90%。诊断尚需结合临床和CT纵隔扫描,综合分析。
3.明确有无其他并存症 MG作为自身免疫疾病中一种“姐妹病”,可伴有以下夹杂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溶血性贫血,多发性肌炎或多发性硬化等。有相关疾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查出相应的免疫生化检验异常。
4.肌无力危象的诊断 重症肌无力危象指重症肌无力本身病情加重或治疗失误引起的呼吸肌无力所致的严重呼吸困难状态和全身肌肉高度无力状态。大致可分为3种情况。
(1)肌无力危象:由于重症肌无力疾病本身加重,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呼吸肌严重无力而引起的呼吸困难。在重症肌无力危象中占95%左右。肌无力危象病例中常有反复感染、精神创伤或不规则用药史。
(2)胆碱能危象(cholinergic crisis):由于胆碱酯酶抑制剂使用过量,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复极化过程受阻,神经-肌肉接头处胆碱能阻滞而致呼吸肌无力状态。
(3)反拗性危象:又称无反应性危象,是对胆碱酯酶抑制剂完全无反应。在重症肌无力危象中偶尔可见,约占其1%。机制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