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细描述:
放射病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放射病?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放射病的诊断既要确定病人是否患有急性放射病,又要早期判断病情程度和就诊断时处于疾病哪一时期,这对指导及时采取有力的救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早期分类
早期分类应在伤后即刻进行。战时从早期救治机构开始,平时可在入院初期进行。早期分类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病史
主要指照射史。战时根据核爆炸的当量、爆炸方式、病员所处位置和有无防护等,初步估计病员受到的剂量。如为沾染区外照射,则根据所在沾染区的地面照射量率和伤员通过或停留的时间,推测病员受照射的剂量,同时还在了解病员有无内污染的可能。
平时的事故性照射,则根据事故的性质、辐射源的类型和活度、病员受照射时所处的位置和照射时间,以及照射过程中人员活动情况、有无屏蔽等,初步估计可能受到的剂量。
无论战时或平时,如病员佩戴有个人剂量仪,应及时了解个人剂量仪所指示的读数。
(二)初期症状
受照射后病员在1-2天内表现出的初期症状对判断病情有参考价值。
1、照后初期有恶心和食欲减退、照射剂量可能大于1Gy;有呕吐者可能大于2Gy。如发生多次呕吐可能大于4Gy。如很早出现上吐下泻,则可能受到大于6Gy的照射。
2、照后数小时内出现多次呕吐,并很快发生严重腹泻,但无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考虑为肠型放射病。
3、照后1小时内频繁呕吐、定向力障碍、共济失高、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者,可基本诊断为脑型放射病。在排除外伤因素的情况下发生抽搐者,可确认为脑型放射病。
对初期病状要注意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排除心理因素,表1 所列各项可供参考。
表1 急性放射病的初期症状
分型(度) | 初期开始时间 | 持续时间(d) | 主要表现 |
骨髓型 | |||
轻 度 | 几小时至1天或不明显 | >1 | 乏力,不适,食欲稍差 |
中 度 | 3~5h | 1~2 |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升高后下降 |
重 度 | 20min~2h | 1~3 | 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短暂升高后明显下降 |
极重度 | 立即或1h内 | 2~3 | 多次呕吐,腹泻,轻度腹痛,白细胞短暂升高后急剧下降 |
肠 型 | 立即或数十分钟内 | 频繁呕吐、严重腹泻、腹痛,血红蛋白升高 | |
脑 型 | 立即 | 频繁呕吐,腹泻,定向力障碍,休克,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 |
(三)化验检查
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速度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程度,尤其在战时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早期化验指标(表2)。
表2 急性放射病早期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
分型(度) | 照后1~2d | 照后3d |
骨髓型 |
||
轻度 | 1.2 | 1.0 |
中度 | 0.9 | 0.75 |
重度 | 0.6 | 0.50 |
极重度 | 0.3 | 0.25 |
肠型和脑型 | <0.3 |
根据事故病例和实验资料,可作早期分类参考。
2、网织红细胞
外周血红细胞变化较迟,但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很早。照后5天内网织细胞明显下降,相当于3Gy以上的照射。48小时内消失,说明受到了致死剂量的照射。
3、血红蛋白量
骨髓型放射病早期血红蛋白量变化不明显,肠型放射病早期升高。
二、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是早期分类的继续,两者不可分割。目的是根据照射剂量、病情的发展和各项化验指标完成最后的确定诊断。
正确测定病员受照射的剂量,是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有条件时可分别测定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两者可以互相补充,以得出较正确的数值。
1、物理剂量测定
要详细了解事故时辐射场的情况、人与放射源的几何位置、有无屏蔽、以及人员移动情况和时间的变化等。如病员当时佩戴个人剂量仪要了解佩戴的位置。收集病人随身携带的手表红宝石和某些药品,前者用热释光法、后者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测定受照射的剂量。当有中子照射时,应收集病员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以及患者的头发、尿样和血液等生物制品,进行中子的活化测量,了解受到的中子剂量。必要时进行全身24Na活化测量,进行人体模型模拟照射测量。然后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2、生物剂量测定
利用体内某些敏感的辐射生物效应指标来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剂量,称生物剂量测定。现在公认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是合适的生物剂量计,它与照射剂量有函数关系,特别适宜于0.25~5Gy剂量范围。但测定方法比较复杂,需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通常用作生物剂量测定的畸变类型是断片、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方法是在照射后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6~8周)采血体外培养48~72小时,观察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
近来有人用测定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生物剂量测定的方法。淋巴细胞微核是游离于胞浆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结构和染色与主核相似,大小为主核的1/3以下,其来源可能是染色体的断片。测定方法与染色体畸变率相似,观察分析比染色体畸变率容易。在0.2~5Gy剂量范围内,微核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
(二)临床经过
初期和极其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它们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等,可作为诊断的依据,表3所列内容可作参考。
表3 各种程度急性放射病临床诊断参考表
主要症状 | 脑型 | 肠型 | 骨髓型 | ||||
极重度 | 重度 | 中度 | 轻度 | ||||
初期: | 呕吐 | +++ | +++ | +++ | ++ | + | - |
腹泻 | +~+++ | +++ | ++~+ | +~- | - | - | |
共济失调 | +++ | - | - | - | - | - | |
定向力障碍 | +++ | - | - | - | - | - | |
极期: | 开始时间(d) | 立即 | 3~6 | <10 | 15~25 | 20~30 | 不明显 |
口咽炎 | - | ++~- | +++~++ | ++ | + | - | |
最高体温 | ↓ | ↑或↓ | >39℃ | >39℃ | >38℃ | <38℃ | |
脱发 | - | ++~- | +++~+ | +++ | ++~+ | - | |
出血 | - | ++~- | +++~- | +++ | ++~+ | - | |
柏油便 | - | ++~- | +++ | ++ | - | - | |
血水便 | +~- | ++ | - | - | - | - | |
腹泻 | +++ | +++ | +++ | ++ | - | - | |
拒食 | + | + | + | +~- | - | - | |
衰竭 | +++ | +++ | +++ | ++ | - | - |
一、骨髓型放射病
(一)轻度
轻度骨髓型放射病的病情不重,症状轻,临床分期不明显,仅在伤后数天内出现疲乏、头昏、失眠、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稍后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能不出现明显的极期而逐渐趋向恢复,一般不发生脱发,出血和感染。
血象改变轻微,伤后1~2天内白细胞总数可有一过性升高,达10×109/L左右。升高的组分主要是带状核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是骨髓细胞在照射后早期短暂的加速成熟和加快释放,以及循环池和边缘池白细胞的重新分配。以后白细胞总数轻度下降,30天后可降至(3~4)×109/L。淋巴细胞没有早期升高,一开始就下降,伤后3天其绝对值可降至1×109/L。50~60天后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轻度放射病预后良好,一般在两个月内可自行恢复。
(二)中度和重度
中度和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临床经过基本相似,只是病情轻重不同,各期症状如下:
1、初期(prodromal phase)
在照后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表现为神经内泌功能紊乱,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症状为乏力、头昏、恶心、呕吐、食欲降低,还可能出现心悸、出汗、口渴、体温上升,失眠或嗜睡。有的病人还有皮肤红斑、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口唇肿胀等。
初期症状出现快慢、症状多少、程度轻重、持续时间长短等,都与病情轻重有关。中度多在照后数小时出现,有的可早到数十分钟;持续1~2天。重度多在照后数十分钟出现,也可出现在数小时后,持续1~3天。
血象变化:照后数小时至2天,白细胞可升高至10×109/L以上,然后下降。淋巴细胞绝对值在照后12~24小时内明显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
2、假愈期(latent phase)
开始于照射后2~4天。初期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病人除有疲乏感外,可能无特殊主诉,精神良好,食欲基本正常。但是病情在继续发展,造血损伤进一步恶化,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也开始降低。白细胞下降的速度与病情轻重有关。一般于照后10天左右白细胞下降到第一个最低值,然后出现顿挫回升,这是由于残留的造血干细胞有限地恢复增殖分化所致。回升的峰值与病情有关,照射剂量大者回升峰值低。血小板下降比白细胞缓慢,中度放射病在第2周下降至60×109/L以下,重度可降至30×109/L以下。红细胞由于在外周血中寿命较长,下降较慢,在此期中一般无明显变化。假愈期中部分病人血培养可查到细菌,出现菌血症,细菌多为上呼吸道的革兰阳性球菌。
假愈期长短是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度放射病为20~30天,重度放射病为15~25天。在假愈期末,外周血白细胞可降至2×109/L以下,此时病人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和脱发,被看作是进入极期的先兆。出血多见于口腔粘膜、胸部和腋窝部皮肤出现。
3、极期(critical phase)
极期的标志是;体温升高,食欲降低,呕吐腹泻和全身衰竭。进入极期,病情急剧恶化,是各种症状的顶峰阶段,治疗不力者多于此期死亡。
(1)造血损伤极其严重:骨髓增生极度低下,各系造血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比例增高。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可能无CFU-GM生长。外周血细胞持续下降到最低值,最低值水平与病情轻重有关。中度放射病血小板可降至(10~25)×109/L,重度可降至10×109/L。中度放射病红细胞轻度降低,重度可降至2.5×1012/L以下。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核右移,并有退行性变化。
(2)感染:照射后机体免疫功能被剥弱,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严重并发症,而且往往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发生与粒细胞缺乏密切相关,粒细胞数愈低,感染愈重,威胁愈大。
口咽部常是最早出现感染灶的部位,如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唇糜烂和溃疡等。口腔感染常有局部疼痛,张口和进食困难。其它如肺部、肠道、泌尿道和皮肤感染亦多见。
急性放射病的感染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方面。内源性多为来自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条件致病菌。早期多为呼吸道的革兰阳性球菌,晚期多为肠道的革兰阴性杆菌。
急性放射病感染的特点是炎症反应减弱,出血坏死严重。表现为局部红肿,白细胞计数不升高;镜下可见渗出减少,炎细胞浸润很少或缺如(称乏炎细胞性炎症),吞噬现象不明显,肉芽形成少,局部细菌大量繁殖。由于细菌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局部出血坏死严重,且很易播散致其它部位,发展为全身感染—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等。
重度以上患者还可能并发霉菌和病毒感染。由于长期应用抗菌素治疗,体内菌群失调,易并发霉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为多见。霉菌感染常并发组织坏死,并直接向周围组织扩散,或通过血行传播至其它脏器成为致死的原因。
当全身照射5~6Gy以上,有可能并发病毒感染,照射剂量越大,发生率越高。病毒感染可以发生于粒细胞缺乏之前,亦可发生于粒细胞回升之后,感染源或能为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病毒感染常是凶险的征兆,可使病情迅速恶化,长期发烧不退,成为致死的原因。
(3)出血:照射后由于千血器官损伤严重,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功能降低,如血小板粘着力减退、凝血因子不足、5-羟色胺(5-HT)含量减少等,加上血管壁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全身多发性出血也是急性放射病的主要病理和临床表现之一,对病情的发展和结局有重要影响。出血在各内脏器官和皮肤粘膜都可发生,一般说内脏出血要早于体表。内脏出血的顺序为骨髓、淋巴结、小肠、胃、大肠、心、肺、肾、膀胱等。出血的程度随照射剂量和治疗情况而异,轻者仅为少数点状出血,严重者成斑块状出血,甚至弥漫成片。出血的时间,常与血小板下降程度一致,当血小板低于70×109/L时,可见皮肤粘膜点状出血,低于(30~50)×109/L时,则往往会引起严重出血,大量出血会加重造血障碍和物质代谢紊乱,并促进感染的发生。
病人进入极期前首先出现皮肤和粘膜散在出血点,进入极期后逐渐加重。部分中度病人也可能只有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出凝血时间延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等。重度病人常发生严重出血,可有鼻出血,尿血、便血、咳血、呕血等。女病人可发生子宫出血。在发生感染的部位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坏死。大量出血可引起急性贫血,重度脏器出血可成为死亡的原因。
(4)胃肠道症状:进入极期后,病人又出现食欲降低,恶心等症状,重度病人多有呕吐,拒食、腹泻、腹胀、腹痛等,腹泻常伴有鲜血便或柏油样便。重度病人或腹部照射剂量大者,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
(5)其它症状:极期病人一般表现衰弱无力,精神淡漠,烦躁等,查体可见睫反射减弱或消失。重度病人常出现物质代谢紊乱,水盐及酸碱平衡失调,如脱水、体重下降、酸中毒、低钾血症等。
(6)化验检查:生化检查可见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清总蛋白减少。血中非蛋白氮增高,血清GOT和GPT不同程度升高,血中凝血因子和5-HT含量降低。血栓弹力图检查可见r、k、r+k值延长,ma和mE值变小,表明凝血障碍。
极期症状非常严重,但对中、重度病人来说,仍存在自行恢复的可能。在极期末可见骨髓重现造血,只要精心治疗,控制住感染,出血等主要症状的发展,保持病人内环境的稳定,病人能渡过极期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recovery phase)
照射后5~7周开始进入临床恢复期。发病后约4~5周骨髓开始恢复造血,1周后外周血白细胞开始回升。照射后50~60天白细胞数可升高至5×109/L左右,血小板数可基本正常。随着造血功能的恢复,其它症状也逐步好转,出血停止并逐渐吸收,体温恢复正常,精神和食欲开始好转。照射后2个月,病人头发开始再生,经过一段时间可恢复至照前情况,或者比照前生长更稠密。
进入恢复期后,病人免疫功能和贫血恢复较慢,可存在易疲劳等症状和再发生感染的可能。此外,重度病人进入恢复期后还可能出现某些脏器损伤的症状,常见的如肝损伤,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所以,恢复期的护理和治疗仍不能放松,病人还需经过2~4个月才能基本恢复正常。
在恢复期中,性腺恢复较慢。照射后精子数下降的顶峰在照后7~10个月,1~2年后才能恢复。受照射剂量较大者,亦可造成永久性不育。
(三)极重度
极重度放射病的病情经过和主要症状与重度大体相似,其病变发展较快、症状重、极期持续较久、恢复慢。由于造血损伤严重,自行恢复的能力减弱。特点是:
1、初期症状出现早而重,假愈期短
极重度放射病人在照射后1小时内即出现反复呕吐,并可有腹泻、病人呈衰弱状态。初期症状持续2~3天后有所减轻,约经7~10天后进入极期。有的病例也可能直接转入极期,没有明显的假愈期。
2、造血损伤严重,部分病人能于自行恢复造血功能
外周血象变化迅速,照后1周白细胞可降至1×109/L,3天后淋巴细胞绝对值可降至0.25×109/L。极期白细胞、血小板都可降至0,贫血严重。剂量偏大的极重度病人需输入外源性造血干细胞支持重建造血。
3、极期症状重
进入极期后,病人高热、呕吐、腹泻、拒食、出血等症状严重,并呈现全身衰竭。腹泻可呈水泻样或血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胸部受到大于8Gy照片者可并发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tis,IP),霉菌和病毒感染发生率高。
间质性肺炎是受大剂量照射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肺部放射损伤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肺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肺泡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形成。晚期可见肺纤维化,肺泡壁增厚、气体交换障碍。临床表现为轻到中度咳嗽,干咳或有少量非脓性痰、呼吸急促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多数病人有发热和肺部啰音。治疗困难,一般在发病后10~15天死亡。
4、治疗难度大,预后严重
此类病人虽经积极治疗,恢复较慢,目前治疗水平只能救活部分病人,并发间质性肺炎和霉菌、病毒感染者预后严重。
二、肠型放射病
肠型放射病是以呕吐、腹泻、血水便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非常严重的急性放射病。机体受肠型剂量照射后,造血器官损伤比骨髓型更为严重。但因病程短,造血器官的损伤尚未发展,小肠粘膜已发生了广泛坏死脱落,因此肠道病变是肠型的主要病理特点。
由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5~6天,所以肠型放射病在1周左右即出现小肠危象,小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眼观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表面平滑。镜观隐窝细胞坏死,隐窝数减少甚至完全消失,绒毛裸露,在隐窝和绒毛可见巨大的畸形细胞(亦称ω细胞)。畸形细胞是肠腺细胞受损伤后,丧失了正常分裂能力,但仍能合成DNA,以致胞体肿大,失去了正常的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并出现畸形细胞,是肠型放射病的病理特征。在小肠粘膜上皮变化的同时,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血管充血、间质水肿、有少量粒细胞和圆细胞浸润。
肠型放射病由于病情重、发展快、病程短、所以临床分期不如骨髓型明显,临床表现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初期症状重,假愈期不明显
在照射后20分钟至4小时内全部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全身衰竭、血压轻度下降、有时有腹泻。症状持续2~3天后稍有缓解。经过3~5天假愈期,在照射后1周即转入极期,或不出现假愈期直接转入极期。
(二)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进入极期后,病人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多含胆汁或血性液体。严重腹泻是极期的突出表现,每天可达20~30次。腹泻以血水便为其特征,血水便中含肠粘膜脱落物。腹泻伴有腹胀、腹痛。由于肠蠕动功能紊乱,肠套叠,肠梗阻、肠麻痹等发生率较高。
(三)造血损伤严重
肠型放射病造血器官损伤比骨髓型重,外周血象变化快,数天内白细胞可降至1×109/L以下。照射剂量接近肠型放射病剂量下限者,经大力救治若渡过肠型死亡期,即表现出来严重的骨髓衰竭,一般都不能自行恢复造血功能。死亡早者,出血不及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严重,若经治疗而延长生存期者,亦可发生严重出血。
(四)感染发生早
由于造血损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失去障碍,致使体液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肠腔内细菌,毒素和有害分解产物侵入血液,很快造成脱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毒血症、菌血症等并发症,成为死亡的原因。肠型放射病后期常出现坏死性肠炎、腹膜炎和坏死性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临终前机体衰竭,体温可骤然降低。
(五)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病人进入极期后,病情迅速恶化,血压下降,虚汗、四肢厥冷、柴绀、寒战、谵妄、昏迷,很快濒临死亡。死亡高峰在10天前后,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但迄今尚无治活的先例。
三、脑型放射病
脑型放射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特征的极其严重的急性放射病,发病很快,病情凶险,多在1~2天内死亡。脑型放射病时,显然造血器官和肠道的损伤更加严重。但由于病程很短,造血器官和肠道损伤未充分显露,主要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遍及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尤以小脑、基底核、丘脑和大脑皮层为显著。病变的性质为循环障碍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眼观大脑充血、水肿、镜观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血管变性,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炎细胞浸润等。小脑的辐射敏感性高于其它部位,尤其是颗粒层细胞变化显著,细胞减少,细胞核固缩或肿胀。蒲氏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常见有胶质细胞包绕而成“卫星”或噬节现象,有时形成胶质细胞结节。坏死神经细胞的髓鞘发生崩解和脱失。
上述病变很快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缺氧,以及运动,意识等一系列神经活动障碍,导致在一天左右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性昏迷衰竭。
除上述普遍公认的三型以外,国内外有些学者根据事故病例和实验研究所得,提出在肠型和脑型之间存在一个心血管型放射病(cardio-vascular type)。其照射剂量介于肠型和脑型之间,病程较脑型稍长。病变特点是心肌变性坏死、炎症或萎缩,并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小脑颗粒层细胞核固缩较脑型为少,一般不超不定期1/4。临床主要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循环衰竭,此型放射病的提出,对研究大剂量照射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四、中子损伤的特点
随着中子的医学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是小型核武器和中子弹的研制和发展,中子损伤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和所引起的损伤,与X线和γ线类似。但由于它是高LET辐射,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微观分布与X线与γ线不同。同等剂量的中子,损伤作用在比X线和γ线强,也即是RBE>1。
(一)病情发展快而严重
中子照射的骨髓型放射病病情发展比γ线所致者快,症状严重,有的不出现明显的假愈期 。死亡提前,病程缩短。
(二)造血器官损伤严重
造血干细胞对中子更为敏感,其损伤的RBE值达1.8左右。狗3.5Gy γ线照射后24小时骨髓有核细胞数下降至照前的40%左右。而相似剂量的中子照射,仅为照前的16.6%。中子照射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下降亦较快,很快达到最低值,照后5天就可降到正常水平的10%左右。贫血亦较严重。
(三)胃肠道损伤严重
中子照射的骨髓型放射病初期症状出现早而重,引起腹泻的RBE值在2~3之间,中子照射引起肠型放射病的剂量阈值明显低于γ线,如狗受5.5Gy中子照射,肠道即表现出有肠型放射病的病理特征,肠型死亡的RBE值约为2~4。中子照射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亦较严重,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且常为致死的原因。
(四)感染发生率高、出现早
以等效剂量中子和γ线照射动物,中子照射组的感染和发热出现早,而且发生率也高,常见多部位(口腔、四肢)的体表感染。
(五)远期效应较重
1、白内障剂量阈值低:在辐射远期效应中,X线和γ线致白内障的剂量阈值1次照射约为1.75Gy,而中子为0.75~1.0Gy。
2、遗传效应明显:中子对性腺损伤较γ线重,有人用称量睾丸重量的方法测定睾丸损伤的程度,发现快中子0.13Gy照射小鼠,三周后睾丸减轻34.8%;而用60Co γ线照射0.55Gy,才减轻30.3%,中子急性照射引起精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产生突变的RBE值为5~6。慢性分次照射诱发精原细胞突变的RBE值可达20。
3、致肿瘤效应强:中子照射诱发肿瘤效应比X线和γ线强,如小鼠受2.9~5.8Gy快中子照射,诱发胃肠道癌肿的RBE值为2~3。小鼠受2~3Gy裂变中子照射肝脏肿瘤发生率达14%,而5Gy 250KV X线照射的发生率仅为2.4%。中子诱发的肿瘤包括造血器官、乳腺、垂体、子宫、卵巢、前列腺、睾丸、肝、肾、肺、胃、肠、皮下组织、淋巴结和膀胱中的良性和恶性肿瘤。
(六)现有防护药物的防护效果不如对γ线防护好
利用药物防护辐射损伤的预防急性放射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证明,某些对γ线照射有防护作用的药物,对中子损伤的防护效价降低或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