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提问! | 注册 | 登录

怎样治疗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什么治疗方法?

本问题由匿名网友于2012年10月23日 11:47在儿科分类提出.

问题详细描述:
怎样治疗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什么治疗方法?

相关标签:
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疾病治疗 疾病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一)治疗在治疗上尚无特效的方法。鉴于各亚型间是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期而异。RA和RARS采用调节造血的药物为主,可按慢性再障治疗或给予诱导分化,如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A酸干扰素等。如病情向白血病进展,可采用单药或联合化疗,RAEBT治疗如同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愈此症的惟一途径,使用造血生长因子如莫拉司亭(GM-CSF) 或非格司亭(G-CSF)、白介素-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可使部分患者获得缓解。 MDS的有效治疗尚缺乏成熟的办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般应遵循按阶段施治的原则。如RA和RAS主要问题是贫血,多采用以调节和刺激造血的药物为主,类似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RAER、RAEB-T和CMML可选用诱导分化、化疗或骨髓移植

  1.刺激造血

  (1)司坦唑醇(康力龙):0.05mg/kg,3次/d,疗程3~12个月。

  (2)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30mg/(kg.d)(总量不超过1000mg/d),3天。

  (3)莫拉司亭(GM-CSF):120μg/(m2.d),2周,间隔2周,可用至3疗程,或非格司亭(G-CSF) 2μg/(kg.d)×7天,休息3天,再用1疗程,可使84%~89%病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提高;也可非格司亭(G-CS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00~1600μg/(kg.w):静脉注射]合用。

  (4)重组白细胞介素3(rhIL-3):30~1000μg/m2和促红细胞生成素[200~1600μg/(kg.w)静脉注射],可分别对50%和25%的病人有效。

  2.诱导分化

  (1)顺式或全反式维甲酸:2~4mg/(kg.d)或20~40mg/(m2.d),口服,疗程6~12周以上。

  (2)干扰素α:300万U/(m2.d),每周5天,疗程5~7周以上,对CMML疗效较好。

  (3)靛玉红:50~100mg/(m2.d),分3次口服,疗程3个月以上。

  (4)三尖杉碱:0.3~0.5mg/(m2.d),静脉滴注,每天或隔天1次,10~15次1个疗程。

  (5)联合用药: ①维A酸:100mg/(m2.d) 6TG [12.5~25mg/(m2.d)×(2~8周)]。 ②维A酸 长春新碱(VCR)1~2mg/(m2.w)×2~8周。 ③三尖杉碱1.5mg/(m2.d) 左旋咪唑100mg/d分3次口服 干扰素α 250万U/(m2.d) 泼尼松20mg/(m2.d),14天1个疗程,休息10~14天,开始第2疗程。

  3.化疗

  (1)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10mg/m2,2次/d,皮下注射×6周。可使约1/3病例红细胞血小板输注减少,但并不能诱导MDS病人的GM-CFU产生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变化。

  (2)蒽环类药: ①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3~14mg/(m2.d),连用7~10天为1个疗程,共2疗程。 ②伊达比星(4-去甲氧柔红霉素)25~50mg/(m2.d),分4次口服,第1天、第14天或第21天服用,2~3周为1个疗程,共用2~4疗程。

  (3)依托泊苷(足叶乙甙):100mg/(m2.d)×5天,后改为50mg/(m2.d),每周2次,可用于CMML治疗。

  (4)小剂量三尖杉碱:0.3~0.6mg/(m2.d),每天或隔天1次,10~15次1个疗程,休息10~15天,再接下一疗程。

  (5)联合化疗:采用DA(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DAT(DA 6-TG)、HA(高三尖杉碱 阿糖胞苷)、HOAP(高三尖杉酪碱、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DOAP、DHA或MA(米托恩醌 阿糖胞苷)方案治疗RAEB、RAEBT和CMML及其继发性白血病,有报告可使49%的病例得到缓解。一些临床结果提示,多药联合化疗仅适用于白血病转化期或由体外培养、细胞遗传学检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发现确定为有白血病转化倾向者。但早期采用强烈方案并不能预防和推迟白血病的转化。

  4.骨髓移植 异基因骨髓移植为治疗MDS的最有效途径,对小儿RAEB尤好,故有条件者应选择此法。自身骨髓移植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值得试用。继发于癌症治疗后的MDS患者,建议在RAEB或RAEB-T早期进行移植为好。

  (二)预后在成人,对MDS诸多参数的预后意义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最主要的预后因素是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比例愈高,预后愈差。染色体异常(尤其是-7/7q-、 8或复杂核型异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97年国际MDS危险分析专题讨论会综合一些大系列的MDS预后资料,经过对各个重要预后因素的逐个分析,确定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造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和外周血细胞减少系列数最具有预后意义。据此提出一个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将MDS分为低危、中危Ⅰ、中危Ⅱ和高危4个危度组,对提示患者的生存期及白血病转变具有肯定意义,现已取代其他的预后积分系统,而被广泛接受。关于儿童MDS预后因素的研究很少,因而对某些因素的影响尚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与成人MDS不同,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对儿童MDS预后判定意义不大。骨髓活组织切片中ALIP存在与否对儿童MDS也无重要意义。有Auer小体者预后差,多数发展为急性白血病。对于所有儿童MSD,性别与年龄无预后意义,但JMML患者则年龄越小预后越好,小于2岁者生存期明显长于2岁以上者。154例患者中位随访5.6年,预计10年生存率36%±5%,16年生存率25%±9%。JMML患者中位生存期4.4年,非JMML MDS患者中位生存6.3年。由成人MDS推导的IPSS积分系统对儿童MDS进行预后判断并不适用,一则是按此积分系统仅有极少数儿童患者属低危组,失去了对不同危险度划分的意义;另外则是因为IPSS积分系统对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过于强调。而研究表明,尽管原始细胞>20%的儿童MDS患者预后不良,但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并不与临床转归肯定相关。外周血细胞减少系列数(1、2或3系血细胞减少)与患儿临床转归也无明显相关性。 IPSS积分系统中的细胞遗传学积分确有预后意义,单体7者预后不良。事实上只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类型对儿童MDS具有预后意义。包含细胞遗传学参数的“CCC分类系统”适用于所有非JMML儿童MDS,但其预后意义尚需验证。-7是儿童MDS惟一的具明显预后意义的因素,但在JMML,-7较其他核型异常并无不良预后意义,因而单纯细胞遗传学不足以预测该型患者的转归。对于JMML预后判定,采用“FPC积分系统”更为合适。即在MDS诊断时每出现以下情况的一种累计1分:HbF>0.10;血小板≤40×109/L;复杂染色体核型改变。使用这种积分方法,积分为0的患儿5年生存率61.6%,积分为2或3的患儿均在诊断后4年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