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提问! | 注册 | 登录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本问题由匿名网友于2012年9月25日 04:47在儿科分类提出.

问题详细描述: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相关标签: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 病因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属于线状病毒科(filoviviradae),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丝状。该病毒是于1976年被发现,并以首次检测到该病毒的地点,非洲扎伊尔一条河的名称命名的。其毒粒含有7种结构蛋白,包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一个单一的大分子糖蛋白、两种核蛋白、一种基质蛋白、和一种与囊膜相关的蛋白质等。对此病毒基因组第六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其基因排列与杆状病毒和副黏病毒相似,与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十分相似。埃博拉病毒虽在形态与结构上与同一属的马尔堡病毒很相似,但在抗原性上无相关性,亦无交叉性血清学反应。

  (二)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微小的皮肤黏膜损伤、呼吸道注射器注射而进入体内,最初主要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其他还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间隙、血管与组织间隙生长繁殖,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然后广泛进入各组织器官。如肝、肾、淋巴组织卵巢睾丸皮肤等。早期对淋巴组织的损害,对免疫系统影响巨大。病毒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产生前列环素(prostacylin)能力受损,血小板凝聚性亢进,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升高,内皮细胞的损害激活凝血机制,发生DIC、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坏死。在感染后期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减少出血。除肌肉骨骼外,各器官组织如均可见局灶性坏死、弥漫性显微出血,尤其是肝、肾、肺、胰及淋巴组织为重。在组织中可见病毒颗粒及嗜酸性包涵体广泛存在,微循环系统破坏,有淋巴细胞大量出现,但无明显炎性反应。由于DIC、出血及血浆渗出,循环血容量减少,产生低血压休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中枢神经系统的DIC导致局部出血、水肿昏迷抽搐,严重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