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细描述:
乳酸酸中毒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一)发病原因
LA大部分是获得性,由于遗传缺陷(PDH、三羧酸循环或呼吸链缺陷)所致的“先天性LA”甚为罕见。以下主要讨论获得性LA。常见的获得性LA的原因可分为以下2类:组织缺氧(A型)和非组织缺氧(B型),但临床上,多数LA是A型和B型的混合,涉及到乳酸和质子的产生与清除两方面问题。
1.A型 ①组织低灌注:血管通透性升高和张力异常;左心功能不全,心输出血量降低;低血压休克;②动脉氧含量降低:窒息;低氧血症(PaO2<35 mmHg);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
2.B型 ①常见疾病:糖尿病、败血症、肝肾功能衰竭、癌症、疟疾和霍乱等;②药物或毒素:双胍类、乙醇、甲醇、氰化物、硝普盐、烟酸、儿茶酚胺、解热镇痛药、萘啶酸、异烟肼、链佐新、山梨醇、肠外营养、乳糖、茶碱、可卡因、雌激素缺乏等;③遗传性疾病:G-6磷酸脱氢酶缺乏,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丙酮酸羧化酶缺乏,丙酮酸脱氢酶缺乏及氧化磷酸化缺陷;④其他情况:强化肌肉运动和癫痫大发作。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属B型。
(二)发病机制
1.败血症休克与乳酸酸中毒 败血症休克时,内毒素和其他细菌产物始动一系列代谢反应导致机体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损害血管舒缩张力,升高微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液体从毛细血管渗漏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心输出量降低(循环细菌产物亦可直接损害左室功能)。最终,上述变化致系统性血压的下降,继之,肾上腺和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导致血管收缩和选择性皮肤及内脏器官(包括肝脏和肾脏)血流量下降。上述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乳酸产生增加。肝门脉血流量的降低亦限制了肝脏对乳酸的摄取。组织低灌注降低氧的供给,导致呼吸链功能和氧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合成ATP不足时,不能有效氧化NADH和消耗质子。细胞质内ATP水平下降,刺激PFK活性和糖酵解速度增加。ATP缺乏和系统性pH下降亦抑制肝脏和肾脏耗能的糖原异生,进一步抑制组织清除乳酸的能力。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败血症时,PDH活性降低,丙酮酸不再被转向三羧酸循环。最终败血症休克时,乳酸和H 产生增加和清除减少而发生LA。
2.癌症与乳酸酸中毒 癌症时,恶性肿瘤细胞一般存在内在的无氧糖酵解活性增强,如此在肿瘤细胞大量存在时,总体乳酸产生增加。与大多数癌症有关的LA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肿瘤广泛肝脏浸润。癌症患者的LA,大多数情况是由于肿瘤细胞乳酸产生增加,同时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败血症,损害乳酸和质子的摄取和被利用。
3.糖尿病和乳酸酸中毒 2型糖尿病基础状态,常见有轻微的高乳酸血症,主要可能与乳酸的氧化缺陷有关。另外,胰岛素缺乏(绝对或相对),PDH活性降低,线粒体丙酮酸利用减少,糖酵解作用增强,致乳酸生成增多。DKA时,血乳酸浓度可能增高数倍,加重代谢性酸中毒,DKA时,高乳酸血症部分可能是由于酮体抑制肝脏摄取以及循环血容量降低使组织灌注不足所致。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NHK)较DKA更易导致严重的LA,因NHK常见于老年人,继发肝肾和心肺功能不全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4.全胃肠外营养与乳酸酸中毒 胃肠外营养可能诱发LA,甚至在无相关疾病情况下。通过全胃肠外营养的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除葡萄糖外,还有果糖或山梨醇(可被代谢为果糖)。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是上述糖代谢的直接结果。果糖在细胞内被磷酸化为1-磷酸果糖,随后被转变为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一分子果糖被代谢三碳中间产物消耗2分子ATP。在肝脏,高能磷酸键水平的减低抑制糖原异生和刺激糖酵解,如此在代谢处于代偿状态的个体中可能导致LA。
5.急性乙醇中毒与乳酸酸中毒 乙醇在细胞内主要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乙醛,乙醛进一步在醛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乙酸,上述两个反应均产生NADH和H ,升高细胞内NADH/NAD 比值,从而有利于丙酮酸转向乳酸;另外,乙醇尚能抑制丙酮酸向葡萄糖异生,长期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维生素的缺乏和肝脏的损害,亦降低丙酮酸的氧化和糖原异生。因此,乙醇中毒可直接通过增加乳酸生成和间接抑制乳酸清除而导致LA。
6.双胍类药物和乳酸酸中毒 许多药物可引起LA,其中最常见于双胍类药物(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尤其是苯乙双胍,从20世纪50年代起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由于常诱发致死性LA,已在许多国家被停止应用。已知苯乙双胍可促进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和葡萄糖向乳酸转变,实践证实苯乙双胍应用可使肝脏乳酸产生增加和摄取减少。苯乙双胍可抑制ATP合成,ATP/ADP比值下降,氧化磷酸化及糖原异生均受抑制,故乳酸氧化减少和生成增加。虽然苯乙双胍使血乳酸水平中度升高,但与苯乙双胍有关的LA绝大多数或由于剂量过大,或同时合并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心衰及休克等。二甲双胍是又一双胍类药物,其致LA的机会较苯乙双胍(约为其1/50)的机会明显减少。现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可能由于二甲双胍为水溶性,不易在体内蓄积之故,其在降血糖时,升高外周组织乳酸生成的作用并不明显,治疗剂量一般不会导致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