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细描述:
小儿烧伤可以引发什么并发症?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一、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烧伤中比较常见,发生率大约为20%±。大多发生于婴幼儿。
1、发病原因
⑴内因: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较低,抗感染能力低;由于各种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因而对食物的耐受性差。另外,小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再则,小儿神经发育不成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亦较差,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小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较成人低(尤以IgM及IgA为甚);胃肠道分泌型IgA亦较低,防御感染的能力较差。
⑵外因:①烧伤以后,创面液体大量渗出,血容量下降,机体神经、分泌系统兴奋,重新调整全身合器官供血量,使胃肠道血供减少,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另外,烧烫伤发生后,局部剧痛及精神上的打击也影响着胃肠消化功能。②饮食因素。小儿烧伤后,往往食欲及消化功能减退,尤其是婴儿,常需改用人工喂养,一时不能习惯。天有时为了适应烧伤后大量消化功能减退,于给小儿增加营养,致造成喂食过多、食物配制不当或时间安排过紧等,以致胃肠负担过重,影响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泻和(或)呕吐。③肠外感染。肠外感染中较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的是败血症、严重创面感染及严重毒血症。其次是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这主是要由于毒素影响人体的调节机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机能失调所致。④肠内感染。与一般肠道感染一样,主要由于食物、食具不洁及抵抗力下降所致。但在小儿烧伤的特点是有时致病菌系由创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所致;有时则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所致的菌群失调引起。⑤其它因素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
2、临床表现
轻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为“蛋花样”或稀糊便,酸臭味,有少量粘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血细胞。重者大便也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症等一系列水与电解质平衡的系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呈现中毒症状,如精神萎磨、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
3、防治
⑴重点在于预防。采取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的方法,预防败血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应将小儿的喂养作为烧伤后一项重点治疗护理工作,有专人高剂。除注意饮食卫生外,在小儿胃肠道能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地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小儿饮食量。
⑵细致分析发病原因,并进行处理。如属于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是菌群失调症,则应调整抗菌素;如系喂养不当,应予纠正等。
⑶合理调节饮食: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①轻度者:适当减少饮食量,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牛奶可稀释成1∶1或1∶2。并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是量或牛乳浓度。如未见改善,应考虑短期禁食并输液。②重度者:应禁食,并进行静脉输液,一般12~24小时。然后依情况先从流汁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如系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牛奶量应比正常量少1/2~2%。每4~6小时一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之间补充。牛奶以脱脂牛奶为佳,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切忌猛增。如情况不能改善,需要禁食时间较长时,可考虑采用静脉高价营养注射以被补充之。
⑷抗生素治疗: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救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尤其是轻症,仅用支持疗法常可痊愈。一般认为适当应用抗生素可使腹泻量减少,缩短大便排菌时间。侵袭性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肠炎缺乏特效疗法,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不需要应用抗生素。
⑸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根据病儿脱水的程度、性质、选择补液的种类和张力,调整好扩容阶段、补充累积损失为主阶段和维持补液阶段的输液速度。并注意纠正酸中毒,合理补充钾、钙、镁。
⑹除能肯定系非肠道感染或饮食失调所致的轻度腹泻,可考虑应用小量止泻剂,如复方樟脑酊、氢氧化铝等收敛剂。其它情况忌用。
⑺可应用调脾胃、清理湿热的药物治疗,也可采用针刺疗法或针法与炙法合用。
二、猩红热样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临床表现
⑵皮疹:发热1~3天后,先于创面周围健康皮肤出现,以后迅速扩散到全身。皮疹为弥散性细小丘疹,大小约1mm左右。初起稍平,以后稍隆起,扪之略感粗糙。皮疹甚密,普遍发红,压之能暂时褪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有时面部及全身潮红,并有“环口苍白”。数日后皮疹隐退,随后脱皮(脱屑或大块脱皮)。严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压之不褪色。有些小点状红疹逐渐融合极似荨疹,皮疹一般持续1~2天,最长4~5天,少数病例可反复发疹,直到他面完全愈合。有“草莓舌”者较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这一点似与典型猩红热有所不同。
⑶中毒症状:除高热时,小儿精神差,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惊厥,较一般猩红热的中毒症状为重。
⑷咽部症状:一般较轻,不表现呼吸道症状。
⑸创面改变:发疹时可见到创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长停滞或呈侵蚀性感染,有“虫蛀样”表现。
⑹化验检查:白细胞上升,在1~2万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治疗
⑴一般支持疗法:输新鲜血,有中和毒素作用。
⑵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一般根据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度选药。
3、创面处理
清除感染源是根本的办法,如加强创面引流与清洁,及时消灭创面等。
三、高热
烧伤后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烧伤小儿体温超过39℃者也十分常见,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体温持续在39.5℃以上,就要积极寻找发烧原因,进行紧急处理,以免延误并发症的治疗或造成其它严重后果。
1、发烧原因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易因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发生高烧。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⑴创面感染:常表现局部潮湿、积脓或有臭味等,早期创缘峰窝组织炎明显,严重的表现为创面脓毒症。
⑵败血症:体温骤升或持续高烧常常是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应予注意。除高热外,一般多有败血症的其它症状。
⑶创面包扎过多过厚,致散热不良,特别是夏天。一般改为暴露疗法后,体温可迅速下降。
⑷换药热:常因换药面积太大,致使毒素吸收较多所致。这种高烧多为一次性,与换药有明显的因素关系。
⑸环境温度过高:多见于夏天或冬季保暖温度过高时。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但有时也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⑹合并肺部感染者:常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急、肺部有湿罗音等。X线透视多可证实。
⑺合并颅脑损伤:是指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中枢性高热。
⑻输液输血反应:多为一过性,持续4~6小时。若是严重血液污染所致,则可能有持续高热。
⑼过敏性反应:由某些药物过敏引起。
⑾脱水热:主要是高渗性脱水,系脑脱水所致。除高烧外,有时尚可出现惊厥或昏迷。纠正脱水后,症状可以缓解,体温下降。
2、预防及治疗
⑴小儿高烧重点在于预防。针对引起高烧的各种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避免高热发生。如病儿已出现高热,应细致研究发生的原因。针对相应原因采取适当措施。不要盲目依赖抗生素治疗。
⑵降温处理:在未找到高烧原因以前或虽找到原因,但体温一时难以下降时,应采取降温处理,以防发一惊厥等严重后果,常用降温方法有两类。①物理降温。其方法:a、温水擦浴:多用于高热初期伴有寒战时。由于此时不宜用冰水降温,故采用温热毛巾擦洗。b、冷敷或酒精擦浴:寒战消失后,即可采用冷敷、冰袋(放在大血管处)或用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为止。c、冷盐水灌肠:1岁幼儿用50~100ml,3岁幼儿用300~600ml,并可在盐水中加水合氯醛、阿斯匹林等,剂量可与口服量同。d、新针或穴位(曲池)封闭。②烧伤小儿体质虚弱,使用退热剂要特别慎重,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好也可减量使用退热药物,如阿斯匹林,安痛定等。③镇静止痉剂:小儿高烧,尤其是突发高烧,容易发生惊厥,故宜同时应用镇静止痉剂,防止惊厥发生。如应用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也可使用冬眠合剂。如已发生惊厥,则应迅速采用措施。除应用抗惊厥药物外,要注意迅速降温。
四、惊厥
惊厥是大脑功能暂时失调的现象。易发生于婴幼儿,且年龄愈小愈多见。如持续较长,可使脑组织缺氧,造成脑损害,也可因惊厥引起窒息而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处理,及时抢救。
1、病因
烧伤小儿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高烧:以6/12岁~3岁小儿多见。常于发烧开始时出现,次数一般不超过2~3次,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烧退惊止。②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小儿败血症所致惊厥,多系中毒性脑病,其惊厥常持续较长时间,可达数天。同时伴有其它败血症的中毒表现,如神志昏迷、谵妄、烦躁不安等;③脑缺氧与脑水肿。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较多见于严重高渗性脱水,血钙过低于与水中毒;有时代血糖、酸中毒、酮症等也可引起惊厥。营养不良的小儿更易发生。⑤尿毒症。⑥药物过敏或副作用:如抗生素过敏或中毒等。⑦癫痫。⑧破伤风。⑨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多发性脑脓肿、脑出血坏死、脑膜脑炎、颅内出血或积液等。
上述诸原因中最常见的为:高热、败血症,脑缺氧和脑水肿,以及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2、诊断
方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出现典型的症状,一般诊断无困难。但有时,特别是早期,症状可能有差异。如仅见一肢抽动。或一肢抽动后变为另一肢曲动;有时短暂出现于一侧口角、眼角抽动,颈强直,角弓反张等表现。因此必须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及时防治,不要等到大发作时才诊断,这样不仅处理困难,而且会延误时机,诊断的别致方面是要明确病因。
3、急救处理
⑴控制惊厥:①针刺激法:针入中、百会、涌泉、十宣、合谷、内关等,在2~3分钟内不能止惊时,应迅速选用下列药物。此法适用于药物暂时缺如时。②止惊药物a、安定0.2~0.3mg/kg/次(或1mg/岁)一次量最大不超过10mg,直接静注,速度为1mg/分。新生儿破伤风时剂量可高至1~2mg/次,静脉缓注。本药显效快,1~3分钟可发挥作用,但作用时间短,必要时20分钟后可重复用一次。本药有抑制呼吸、心跳和降低血压三弊,尤其对用过巴比妥类药者,更应注意,备齐复苏措施。b、副醛:5%制剂0.1~0.2ml/kg/次肌注,最大量不超过5ml。或0.3~0.4ml/kg/次加等量矿物油保留灌肠。本药安全效速,但对呼吸有抑制作用,有呼吸道疾患者忌用。c、水合氯醛(10%)50~60mg/kg/闪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d、苯巴比妥钠:8~10mg/kg/次肌注,本药为基本抗原惊厥药,兼有阻止产热作用,但生效慢,肌注后20~60分钟才能达到脑内药效水平,可用做维持治疗,巩固疗效。e、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或硫喷妥钠:该药在上述四类药物无效时可选用。阿米妥钠5mg/kg/次,硫喷妥钠10~20mg/次,用10%葡萄糖稀释成1%溶液,以1ml/分速度静注,惊止立即停注。硫喷妥钠最大量不过300mg,静注时不要搬动头部,以免引起喉痉挛,一旦发生应立即将头后仰,托起下颌,以防舌后坠,并肌注阿托品解痉。应用止惊药时,注意勿在短时间内反复用多种药,使用两剂药之间应间隔一定时间,避免两药协同作用而引起呼吸抑制。③对新生儿惊厥首先应查明原因,给予病因治疗,如一时难于查明原因,可根据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采用急救措施。常见原因有以下3个:①低血糖,②低血钙,③维生素B6缺乏或依赖。
⑵一般处理:取侧卧位,松解衣服及领扣,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吸入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上下磨牙处安置牙垫,以防咬破舌,但牙关紧闭时不可用力撬开,以免损伤牙齿。严重者给气。高热者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创面要妥为保护,以免擦伤或加深。
⑷病因治疗:如加强创面处理,及时引流消灭创面;积极治疗败血症,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如系缺钙,应立即注射10%葡萄糖酸钙,低血糖者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并应继续找出发生缺钙或低血糖的原因,加以处理。如出现药物过敏或中毒现象,应及时停药。对癫痫小儿则应深入研究其发生的原因。脑水肿、破伤风者则按脑水肿、破伤风治疗方法治疗。
五、脓皮病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皮肤抵抗力低,平时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脓菌感染。而烧伤后,新愈合的创面或植皮后的上皮均极薄,抵抗力更低。如果这些创面周围欠清洁,极易因搔抓或被单衣服擦破而接触感染,造成极广泛的脓皮病。
对这种病例,全身抗菌素的效果往往不好,而一般外用药物也多难以奏效。重点应当放在皮肤的经常清洁与保护上,避免弄破或擦伤,预防此病的发生。如果已发生,则应及时处理,以免泛滥。除可根据细菌敏感度选用合适的外用抗菌药物外,最主要的仍是局部清洗,可以减少菌量,加速愈合。此外加强全身支持疗法,也是很重要的措施。
相关药物:
1、小儿烧伤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用药,目的是使患儿安静;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分泌;对抗麻醉及手术中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痛阈,降低新陈代谢和氧的消耗。麻醉前常用药物有阿托品、东莨菪碱、唛啶和鲁米那等。其剂量随年龄而增减,见表1。
表1 麻醉前用药剂量表(肌注)
年龄 | 体重(kg) | 镇痛药(mg) | 抗胆碱能药(mg) | 鲁米那(mg) | 安定(mg) | ||
哌啶 | 吗啡 | 阿托品 | 东莨菪硬碱 | ||||
新生儿 | 3 | 0.1 | 0.1 | ||||
6月 | 6 | 0.2 | 0.2 | 30 | 3 | ||
1岁 | 9 | 10 | 1 | 0.2 | 0.2 | 40 | 4 |
2岁 | 11 | 15 | 1.5 | 0.25 | 0.2 | 50 | 5 |
4岁 | 15 | 20 | 2.0 | 0.3 | 0.25 | 60 | 6 |
6岁 | 19 | 25 | 2.5 | 0.35 | 0.3 | 70 | 7 |
8岁 | 23 | 30 | 3.0 | 0.4 | 0.3 | 80 | 89 |
10岁 | 27 | 35 | 3.5~4.0 | 0.4 | 0.3 | 90 | 9 |
12岁 | 31 | 40 | 4~5 | 0.5 | 0.3 | 100 | 10 |
14岁 | 35 | 45 | 5 | 0.5 | 0.35 | 100 | 10 |
2、小儿常用抗生素
⑴根据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选用抗生素,见表2。血中抗生素浓度应大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度5~10倍。
表2 各种抗生素常用剂量和副作用(静脉或肌肉注射)
抗生素 | 剂量(mg/kg·d) | 用法 | 副作用 | |
分次 | 间隔时间(h) | |||
头孢唑啉钠 | 20~100 | 2~4 | 6 | 过敏性皮疹、药热、恶心、腹泻 |
羧苄青霉素 | 200~100 | 4 | 6 | 血小板减少,干扰血小板功能 |
新型青霉素Ⅱ | 50~100 | 4 | 6 | 皮疹 |
卡那霉素 | 40~50 | 4 | 6 | 肾脏损害 |
庆大霉素 | 6 | 4 | 6 | 肾脏损害 |
丁胺卡那霉素 | 15~22 | 3 | 8 | 肾脏损害,耳毒症 |
多粘菌素B | 25,000μ | 3 | 8 | 肾脏损害 |
青霉素 | 50,000~250,000μ/kg | 6 | 6 | 皮疹、过敏性休克 |
羧噻吩青霉素 | 200~300 | 4 | 4 | 低血钠、低血钾 |
先峰必 | 50~200 | 2 | 6 | 过敏反应 |
菌必治 | 50mg/kg/12小时 | 1~2 | 6 | 腹泻、皮疹、药热、瘙痒 |
头孢氨噻 |
100~150 | 3~4 | 6 | |
红霉素 | 20~30 | 2~3 | 8 | 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损害 |
氯霉素 | 23~50 | 2 | 8 | 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
洁霉素 | 10~20 | 2 | 6 | 胃肠道反应 |
⑵了解抗生素吸收、分布和排泄。有些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氯霉素),而青霉素、卡那霉素、头孢类抗菌素。红霉素等透过血脑屏障者较少。多粘菌素不透过血脑屏障。抗生素主要经肾脏排泄,尿液中含量高。
⑶凡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抗生素,最好不用多粘菌素或庆大霉素,选用其它抗生素,或者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适当的延长抗生素间隔时间。
3、解热镇痛药
⑴安基比林:婴儿0.015~0.06/次,幼儿剂量加倍。儿童为成人1/2~1/3的剂量,肌肉注射。
⑵小儿APC:1Tab/次,3次/日,口服。
⑶消炎痛:每次mg/kg,口服。
⑷鲁米那:口服剂量每次~3mg/kg,注射剂量每次为5~8mg/kg。
⑸安定:每次~0.3mg/kg,肌内注射。
⑹唛啶:1.0~1.5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
六、菌血症
它是小儿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菌血症可发生在烧伤病程的各个阶段,但以休克后水肿回收期发生率最高
1、病因
皮肤大面积损伤,丧失了防卫外界细菌入侵的屏障作用;烧伤后患儿吞噬细胞功能、补体和巨噬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随体液渗出,一部分免疫球蛋白丢失,故免疫功能迅速下降;烧伤后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保护能力下降,肝脏对细菌的吞噬清除功能减弱,肠道内常驻菌可通过门脉系统引发肠源性菌血症;烧伤患儿长时间留置各种导管,接触创面机会多,导管性感染也是并发菌血症的重要途径,长期卧床并发肺部感染小儿很常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杜绝此类感染的发生是预防菌血症有效措施。
2、临床表现
细菌性菌血症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威胁最大,约占各种细菌性菌血症的1/2,其他常见菌有肺炎杆菌、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大约74%血培养结果与创面感染细菌相同,血培养阳性结果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0%。
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的临床症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谵妄、烦渴、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或降低、面色灰白、腹胀、呼吸急促、心率快、心音低钝、血压低、少尿或无尿,全身呈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常见阴囊局限性水肿,创面腥臭味,肉芽组织崩溃,色暗发干,周缘凹陷,有点片状紫黑色出血性坏死斑,晚期扩及创周正常皮肤、融合成片,坏死常深达肌肉层,严重贫血,粒细胞血小板数降低,血培养阳性率达80%~90%。
3、治疗
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治疗,头孢他啶(复达欣)、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杀灭作用较强,间断少量输新鲜全血和血浆,有助于提高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外涂磺胺米隆有一定疗效,争取时间,尽快封闭创面。
真菌性菌血症:自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以来,菌血症中真菌感染率已由3%升到12%,其中80%以上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我国地处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7~10月份气温高、湿度大,为发病高峰期,约25%发生在伤后1周左右,其致病因素为烧伤并发休克,含呼吸道吸入性损伤。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各种介入性导管的污染,应提高对真菌性菌血症的认识,快速做出诊断,保持创面通风、干燥、涂用碘制剂或制霉菌素控制创面感染,杜绝大小便污染创面,全身给抗真菌药物,诊断治疗及时多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