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提问! | 注册 | 登录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本问题由匿名网友于2012年6月15日 00:25在妇科分类提出.

问题详细描述: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相关标签:
卵巢交界性肿瘤 病因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一)发病原因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明了。伴交界性肿瘤腹膜假黏液瘤以往认为原发于卵巢,现在提出最可能的来源是阑尾

  (二)发病机制

  主要病理类型为浆液性和黏液性,也有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等分类,但均非常少见。

  1.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组织学诊断 一般采用Katzenstein等提出的标准:①上皮细胞复层和(或)呈出芽状簇集;②细胞异型性;③核分裂;④无间质浸润。Russell认为在无真正间质浸润的前提下,这四点中必须达到两点以上才能诊断。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又不断进行补充。间质浸润有时不容易判断和识别。一部分浆液性交界性肿瘤有腹膜种植,在诊断时应以原发肿瘤的形态为准。近年有人报道了有微灶性浸润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Bell和Scully将微浸润定义为:典型形态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间质中存在灶性或多灶性,呈现为单个细胞、不规则小巢状、乳头状或筛孔状细胞巢,细胞呈现不典型性,但对周围间质不构成破坏性并不伴有间质反应,病灶范围直径小于3mm或面积小于10mm2。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认为微浸润不影响预后,仍划入交界性肿瘤的范围。Scudly又提出,当这种灶性肿瘤细胞在间质中呈现紊乱的生长方式,并在细胞学上具备恶性特征、对周围间质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引起间质反应时,应诊断为“微浸润癌”,尤其合并卵巢外病变时,对患者具有威胁。

  2.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组织学诊断 Piura等关于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标准为:有上皮增生,无间质浸润,并具有以下三项中的两项:①绒毛样腺状增生;②有丝分裂象或细胞不典型;③细胞不超过4层。

  近年Rutgers和Seully把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分为宫颈内模型和肠型。Scully提出卵巢交界性宫颈内膜样黏液性肿瘤,其结构类似于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惟乳头含有丰富的间质并有细胞出芽,可能种植于腹膜及转移至淋巴结,但不伴发腹膜假黏液瘤。其腹膜播散为散布的结节,其组成为黏液腺和纤维间质。预后好于肠型。Riopel等提出肠型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标准:①黏液上皮呈复层及簇状,但无间质浸润;②伴微浸润者常表现为腺体拥挤,呈融合性生长或背靠背,缺乏纤维间质,或呈筛状结构,可伴坏死,核分裂象<5/10HPF,浸润范围<5mm。伴腹膜假黏液瘤的多为肠型。Riopel对肠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间质浸润由<3mm已放宽至<5mm,因两者的预后无显著性差异。

  3.腹膜种植 传统的观点将卵巢外病灶均视为“种植”,这种分类方法有缺陷。Bell提出非浸润性种植中上皮成分稀少,被四周反应性纤维细胞围绕,使上皮与间质细胞常常融合、难以查见;浸润性种植则上皮成分较多,显示高度复杂增生或微乳头结构及小细胞巢无规律地分布于间质中。Sliva对腹膜种植的诊断标准如下:①在间质内寻找单个或成群上皮细胞,若达到一定数量则称“浸润性种植”;②腹膜表面或顶端无纤维组织反应,而上皮细胞穿透下方组织亦称“浸润性种植”;③若种植部位广泛纤维化,仅少数单个细胞位于间质内,则称“种植伴早期浸润”。不管腹膜病灶为多中心原发还是种植,前者发生率约88%,10年存活率为95%~98%;而后者占12%,10年存活率仅33%,极类似浸润癌。因此近年主张不管卵巢上病灶是什么,存在腹膜浸润性种植者即视为癌。

  Seidman统计4129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经7.4年(中位数)随访,非浸润性腹膜种植者存活率达95%,而浸润性腹膜种植者为66%,浸润性腹膜种植是目前判断预后最可靠的指标。因此希望医生在手术时对腹腔应慎重地进行多点活检来寻找病变,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中发生浸润种植是惟一的致死原因,只有这类患者需要化疗

  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肠型腹膜播散多为弥漫分布的黏液池,内中漂浮黏液上皮。伴交界性肿瘤的腹膜假黏液瘤以往认为原发于卵巢,现在提出最可能的来源是阑尾。目前对腹膜假黏液瘤的治疗仍不满意,伴有腹膜假黏液瘤的交界性黏液瘤其生物学行为不善,预后不好。间质浸润>5mm是惟一的不良预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