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提问! | 注册 | 登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问题由匿名网友于2011年10月15日 19:35在传染科分类提出.

问题详细描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症状? 应该怎样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关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症状 诊断

问题积分: 0

匿名网友的答案:

  潜伏期5~15天不等,多数为10天。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全身不适、头痛头昏畏寒鼻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病程长短悬殊,临床表现多样,各次流行与其主要症状表现迥异。较典型而常见的症状有:

  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弛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但也有长达2~4个月者。发热时可伴有畏寒、寒战,热可渐退或骤退,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

  2.淋巴结肿大 9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病变,其中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皆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胸廓纵隔、肠系膜淋巴结偶亦可累及。直径1~4cm不等,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徐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3.咽峡炎 约半数患者有咽、腭垂(悬雍垂)、扁桃体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水肿阻塞罕见。

  4.肝、脾肿大 约10%病例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5%~15%出现黄疸。50%以上病例有脾肿大,大多仅在肋缘下2cm~3cm,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 约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黏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

  6.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极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脑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预后大多良好,病情重危者痊愈后也多不留后遗症

  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 EB 病毒感染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有时变化多端,所以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警惕以防漏诊或误诊。

  本病一般根据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的疾病十分常见,但同时有明显咽峡炎,尤其是渗出性扁桃体炎者少见。因此,重视临床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咽部,发现咽峡炎明显者应高度怀疑IM。伴多脏器损害的IM,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难度更大。此时如咽峡炎突出,则可为IM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助于IM的诊断,但并非特异,必须考虑到其他有关病毒感染,以及原虫感染的可能;血清HA的检出,尤其是短期内效价明显升高者,对IM具相对的特异性,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种EBV抗体的检测对困难病例有鉴别价值,其中VCAIgM的检出意义最大,VCAIgG效价在短期内明显上升也很有价值。如同时检测引起IM血象改变的其他病毒的抗体或抗原,则更有助于病原学诊断。